七、信仰
「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创世记第1第26,28节和合本)
2006年7月, 地位仅次于罗马教宗的枢机主教单国玺被确诊, 罹患了癌症中最难治的肺癌中的「小细胞肺腺癌」。医师说, 罹患这种病的人, 平均只剩4个月的寿命,(当然, 许多人是被医生的话给吓死的)。
但是两年过去了, 单枢机主教不但活得好好地, 还国内外走透透, 尤其是在全台所展开的50多场告别之旅, 对学生、受刑人和社会大众畅谈生命的意义, 传扬天主的大爱。
他觉得, 癌症是他的小天使, 提醒他──赛跑要到终点了, 要冲刺, 分秒都要用来帮助人超越死亡。他说:「现在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刻。」
面对死亡、病痛,单枢机主教所表现的是何等的豁达、乐观、积极和慈悲。但根据莲花基金会(2008年)所进行的「生命态度调查」,竟高达70%受访者表示「死亡很可怕, 不愿意去想。」还有近73%的受访者认为, 如果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 会因此「吃不下、睡不好、什么都不想做。」
看看,何等大的差别啊!关键在哪里?
我想关键在信仰──敬虔的信仰。
多数参与宗教者较健康
Koenig、McCullough和Larson三位学者在检视过去100年内1,100篇相关研究发现,多数参与宗教者拥有较健康的心灵、且身体健康的状况也较佳。这是因为透过教义的教导,例如教育信徒选择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或禁止某些不良行为与活动,可以协助信徒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型态,而使信徒拥有健康(注1)。
其它近期相关医学研究显示,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促进身体健康,减少慢性疾病、传染病、忧郁症和焦虑的风险,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注2) (注3)。
有信仰较不会自杀
国外的学者研究发现,情感性障碍患者(如忧郁症、躁郁症等)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的30倍。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针对371名忧郁症患者所做的研究却显示,「忧郁症患者有宗教信仰,较不会产生自杀念头」。
其实, 积极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出现沮丧、酗酒和其他不好行为的比例都要低于一般人。
有宗教信仰者社会支持高出14倍
有宗教信仰的病患能增加社会交往,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比无宗教信仰患者高出14倍,因此更容易保持身体机能和健康。参与宗教活动频率越高的人,越可以从宗教团体中获得人际关系与情感支持。如此一来,当信徒遭遇到工作压力、婚姻与人际冲突或人生危机时,所带来的心理挫折感、情绪低潮与压力等,因有同道(宗教团体成员)的支持,相对地较容易渡过人生的困难时刻,也因而获得心理的平静(注4),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以及维持较好的健康状态。
祈祷使病患早日康复
美国堪萨斯州的圣路加医院(St. Luke’s Hospital)做了一个实验, 牧师为心脏病人祈祷, 只知道病人的姓名,但不认识病人,而病人也不知道有人为他(她)们祷告。经过28天的实验后, 结果病人康复的程度较预期提前了11%, 而且病情症状也消失了许多。而旧金山医院里,有393位接受同样实验治疗的病人, 有150人康复速度超过预期。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验则发现, 接受同样祷告治疗的不孕症妇女,生育率从8%增加到16%, 子宫胚胎的健康率则从25%增加到50%。(注5)
当然, 自己能祷告就更好, 因为祷告可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不安与焦虑的情绪较不会出现, 人较放松,连带地压力贺尔蒙的产生也减少了, 使祷告的人睡得较安稳。多人同心的祷告, 更使苦难中的人感觉, 在人生的逆境中, 不是孤单一个人。
康宁医师(Harold G Koenig MD)是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宗教/属灵与健康研究中心(Study of religion/Spirituality and Health)主任,他与陶森博士(Chester L Tolson PHD)合着的一本巨著中(注6), 阐明了祷告至少带来五大益处:
(1)祷告帮助我们胜过寂寞
(2)祷告帮助我们克服恐惧
(3)祷告帮助我们得着能力
(4)祷告帮助我们建立自尊心
(5) 祷告有助纾解罪恶感
以致于祷告能够产生平安、能力与健康──是抵御焦虑与疾病的三重保障。
信仰能提升人的幸福感
由于受到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伊德的影响,不少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对信仰怀有偏见,认为宗教强化人的罪恶感、恐惧感和羞耻感,还阻碍个人成长,使人思想偏激、偏狭、僵化。但事实证明宗教可以算是一种效力强大的心理治疗,无论哪一种宗教,都会有一定的心理治疗效果。
康宁医师(Dr. Harold Koenig)整理的在20世纪出版,和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850篇研究报告中,有500篇以上支持宗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宗教信仰能提升人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道德感;信教者往往比较乐观、对生活抱着希望,宗教信仰让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目标、有方向;有信仰的人比较不会有情绪困扰;信教者与家人关系较为密切,人际关系也较为广阔。
信仰是很好的治疗剂
在1986年到1992年期间,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针对4千名65岁以上基督徒老人身心状态所做研究报告指出:「祈祷者活得久」。也就是说,甚少或从未祈祷者在受访的6年期间,死亡的机率高出定时祈祷、默想或读经的老人50%。其实默想静思能减压,使体内引起紧张的肾上腺素降低,有助于身体免疫系统。美国国家健康总署称道杜克大学的这份研究是针对祈祷与健康的第一个研究,整个设计周延而完整。
来自医学上的追踪报导,200多位接受开心手术的病人,在术后6个月,自认可以由信仰得到平静和力量的人,存活率比其他人长3倍。30位因臀部骨折而开刀的老年妇人,有坚定信仰者,在出院时的行为状况较佳,忧郁度也较低。300位内科及神经科的住院荣民,倚靠宗教来调适自己的郁闷度,结果他们的心情极为稳定,而且在6个月后依然持续。
另外一份对71位失业的亚洲移民进行调查,发现宗教信仰对失业的心理冲击有缓解作用。在爱滋病人中,勤于静坐和祈祷的人,有较强的生存战斗力。有坚定信仰的癌症病人焦虑较低、感觉生命有意义,对前途怀抱希望。由此可知,信仰可以给身处逆境的人带来希望,帮助他们找到生存的意义,激发他们生存的斗志,从而走出生命的低谷。
信仰敬虔者多活七年
<人口统计学>(Demography)期刊中曾刊载一篇长达九年对2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研究报告指出,每周参加宗教聚会一次或以上者, 比那些不参加任合宗教聚会者平均多活7年,且黑人中参加聚会者比不参加者多活14年。
有超过200篇的研究报告指出,信仰有助健康。有虔诚信仰的人比较不易生病,即使病了,康复的速度较快。
杜克大学康宁医师的研究,则更令人震惊!康宁医师对所有主流教派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很少参加宗教活动会对人的寿命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当于每天抽一包烟, 连续抽40年造成的危害。」
虽然信仰能产生如此之多的正面效应,却可能导致负面的影响。诚如欧普(Allport)所言,信教动机可分内在与外在两种,具备内在动机的信徒,亦即以信仰本身为主要动机者,会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主控性和容忍度,并且感觉生活有意义、有目标、焦虑较少,也比较不会感到无助。相反地,以功利、投机的心态入教的外在动机者,通常较容易怀有偏见,以教条处世,容易焦虑,并且惧怕死亡。
目前美国已有70多家主要医学院开始教授心灵方面的课程,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要求住院医师,必须熟悉宗教心灵方面的课题,在在表示连主流医学也开始重视心灵层面的健康了。因此,有良好的信仰,并且积极参与各项宗教活动,必可使您获致更大的心灵健康,收到无价的精神效益。聪明的您,何乐而不为呢?
※ 参考资料:
- Koenig, H. G., McCullough, M. E. & Larson, D. B. (2001).Handbook of religion and Health.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owshen, N. & D’Angelo, L. (2011). Health Care Transition for Youth Living With HIV/AIDS. Pediatrics, 128(4), 762-771.
- Berkman, B. J. & Daniel, B. (2009).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Elderly.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geriatrics/social_issues_in_the elderly/religion_and_ spirituality_in_the_elderly.html
- Heaton, T. B. & Pratt, E. L. (1990).The effects of religious homogamy on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stabilit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1, 191-207.
- 郭传信, 祈祷能够使病患早日康复, 美国太平洋时报, 2003-10-23
- The Healing Power of Prayer,Chester L Tolson PH.D.&Harold G Koenig M.D.,Michigan,Baker Book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