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园立了一个园子,把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创世记第2章第8节和合本)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生存的五大危机了,现在试着找出解决之道。我提出「伊甸园健康屋」健康法--以健康的八大要件来促进人类的健康。之所以称为「伊甸园」,是因为人们常将伊甸园比喻为人类最美好地方;其次,我所提出的「健康八大要件」,正是源自于圣经上关于伊甸园的记载。
为什么叫做「健康屋」、为什么把健康比喻成房屋呢?因为房子要有根基、梁柱、屋顶作为架构,每一个部分,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而且建造房子需要时间,健康也一样,是需要时间逐渐累积或逐步拆毁。
首先先从这栋房子的屋顶看起,一栋房子的屋顶一被建造,这房子立即就能遮阳避雨,因此我们将它比喻为人类的饮食,特别强调是正确的饮食。饮者,饮水;食者,食物也。饮食没有灰色地带,我们每一口吃进去的食物,不是有益于健康,就是有害于健康。错误的饮食,每一口食物就是人类用牙齿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如果我们赶紧杜绝错误的饮食,必能挽回我们的健康。
接下来是房子的两大柱子,一个是运动,运动帮助我们消化所吃进的食物,更能纾解压力和提升免疫力。每周应至少要有3次,每次至少15分钟让心跳持续加速的运动。第二根支柱是情绪。我们的情绪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情绪问题,不单只在心理产生烦躁、焦虑、忧虑及不安等状态,人也往往因为情绪问题而引发身体的各种不适,例如:头痛、失眠或疲倦等。
睡眠则是健康的根基,因为你可能可以40天禁食祷告,却不能5天不睡觉。如果睡眠不足或品质不佳,很难补回来,因此它是不可取代的。很多人因为不会睡觉,结果越睡越累。
窗户则引申为环境,空气透过窗户流通,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露水也是透过窗户进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光、空气、水。
接下来,就是门,门在应该开的时候开,在应该关的时候关,所以引申为生活与生命的规律与节奏。圣经上说:「凡事规规矩矩按着秩序行」。因为人脱离规律与节奏,就很容易生病。例如防波堤之所以易被冲垮,是因为防波堤是对抗着海浪,无法顺着海浪的节奏。
健康的第七个要件是房子的烟囱,在这里我比喻为「话语」--人们平日所说的话语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生命与生活。最后一项是信仰,我们知道信仰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信仰更影响一个人的身心灵健康。
健康屋中「饮食」至为关键而复杂,特留待最后详细探讨,我们先来谈房子的两大柱子之一的运动。
一、适量的运动
「耶和华上帝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世记第2章第15节和合本)
2018年时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在《刺胳针--全球卫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估计,2016年全球超过1/4的成年人(约14亿人)缺乏运动,尤其是高收入国家的成年人最不爱运动。而缺乏运动的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失智症和癌症等风险更高。
当人们「运动不足」时,在医院里的检查未必可以看到异常的症状,但常会有头痛、肩膀酸痛、腰痛、肥胖等特征。这些症状持续进行的话就会造成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
不运动每年至少死200万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缺乏运动,导致全世界每年超过300万人的死亡。WHO 在危险因子方面的研究显示,不动或久坐的生活型态是全球死亡和行动不便的十大原因之一。而横跨全世界,有60~85%的成人活动量还不足以对健康有益。
台湾的问题也不轻,卫生署的调查就发现,30岁以上的人,超过6 成并没有规律运动的习惯,这其中还有约2成的人是既胖又不动的「面龟族」。
大陆呢?更惨!根据大陆卫生部新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所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揭示,城市居民不锻炼的比例经高达78.4%,经常锻炼的也只有15.1 %,剩下的6.5%是偶锻炼的。
然而十余年过去了,根据大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18岁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从不参加锻炼,经常锻炼(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钟)的人仅占11.9%。「没时间」成为不爱运动人最大理由,其他依次是:「没兴趣」、「惰性」、「没人组织」、「身体弱,不宜参加」等(注1)。
现代人怎么越来越不动呢? 记得「活动」就是「要活就要动」,不动就活不了了!
缺乏运动、久坐式的生活方式增加所有的死因,而且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风险倍增,也大幅增加直肠癌、高血压、骨质疏松症、忧郁和焦虑的机会。
香港大学的研究发现,香港中年人习惯不做运动,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甚至癌症,导致的死亡率比吸烟还要高。该报告指出,1998年24000个超过35岁的死亡案例中,有两成的人在去世前有长达10年的时间缺乏运动,以至于导致各种疾病而死。
然而,18年过去了,2019年的调查发现显示,香港人越来越忙碌,将近八成香港人不符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即每周至少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的带氧运动(注2)。
运动可以改善生活的品质,减少老化引起的一些变化,改善骨质疏松,预防慢性疾病,因此经常运动的妇女可以比同年龄的人,生理上年轻20到30岁。而承受重量的运动(例如步行与跳舞等),对减少骨质疏松特别有效。
运动延缓衰老12年
运动,尤其是坚持有氧运动,可延缓衰老1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罗伊谢帕德教授认为有氧运动可以减缓甚至逆转中年人今后身体的平衡性,协调能力以及肌肉力量的衰退。
在有氧运动时,人体吸入的氧是安静状态下的8倍。长期坚持有氧运动, 能增加体内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增强心肺功能和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甚至能加快受伤或生病后的康复速度。有氧运动的形式很多,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有氧健身操等。(注1)(注3)
库柏博士认为,只有心肺功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一般人所认为的外表强壮、肌肉发达并非真正的健康。有氧运动就是较长时间进行耐力运动,使得血液循环系统(心)和呼吸系统(肺)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刺激,进而提高心肺功能,以至于氧和营养能够确实地供应至全身组织与器官,使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
运动产生「快乐素」
美国德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忧郁症患者在跑步机上快走30分钟后,会感觉比较有活力,这种好心情还可以在运动后维持一小时,甚至其效果与吸烟、狂吃一顿或摄取咖啡因相当。
香港精神健康促进会的调查也指出,运动能释出令人快乐的物质,减低忧郁症的病发率。
英国布里斯大学的研究则警告,长期缺乏运动者,恐易罹患忧郁症或阿兹海默氏症。
其实经常运动的人,大脑中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具有魔力的氨基化合物(肽类),其中一种叫做内非肽(endophin或译为安多芬、脑内啡、脑吗啡),科学家称它是「快乐素」。这是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种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的肽类物质。英文中的endogenous(内源)和morphine(吗啡)两字的缩略词,就成了endophin这个字。简言之,就是「大脑自我制造的类吗啡物质」,它会使人产生愉悦感。但这种胜肽,一般只能存在2-3天,要想使大脑不断分泌「快乐素」,就必须持续地保持运动的习惯。如果天天运动,半年后,脑中就开始分泌脑内啡。一旦停止运动,分泌量就逐渐减少,5天后就停止分泌。
运动吧!你会越来越开心的。
适当的运动提高睡眠效率
对许多现代人而言,想要有好的睡眠品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晚上睡觉要睡得好,增加睡眠效率,最廉价的方法之一就是规律的运动。
一般而言,运动会使得累积的紧张情绪或精神压力得以舒缓,使睡眠时脑波的徐慢波增加,增添熟睡期及深睡期的时间,脑内的贺尔蒙分泌协调增加,且脑内神经化学传导物质增强修补与协调。
但是,必须是规律的运动,否则未必有助于夜晚的睡眠品质。就帮助睡眠而言的运动,最理想的时间是中午过后或是夜晚来临之前。切勿从事活动强度大的运动,运动对睡眠的改善并不是立即的,也许要在一周或两周后才会显着。
曾有许多人对我说:「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了,哪里还有时间运动?」相信我,试试看,多运动30分钟绝对比多睡30分钟带给你身心更大的益处,真的!
学习腹式呼吸法
「吐纳法」是对身体有大能量的运动,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吐纳。首先吸气时,用鼻子吸气,嘴巴闭气,将腹部充气而不用肺部,直到整个腹部充满气为止。接下来吐气,徐徐的以嘴吐气,而不是从鼻子吐气。反复几次,会感觉神清气爽。注意一定要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如果能一大早面对朝阳的话更好。
走路/快走是最简易有效的运动
医学上给运动的定义是,每个礼拜至少有3次每次至少超过15分钟,让心跳加速的运动。怎么样的运动是对我们身心都有帮助的呢?我个人认为老少男女全家皆宜的最简易有效的运动是走路/快走,尤其是40岁以后的朋友。
健走可以提升骨密度、防失智、减少中风、乳癌风险等,美国大型研究甚至发现,快走比慢跑更能降低血压、血糖和胆固醇,预防得到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注4)。
根据不同医学研究报告显示,走路、尤其是快走至少有以下九大身心益处(注5)(注6)(注7)(注8):
- 改善心情:根据英国斯特林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和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研究证实,步行的确有利于减少忧郁症状。经常走路能重新调整神经系统,减少愤怒和敌意,也能强化社交,例如与伴侣或邻居同行,建立正向联系。
- 纾解压力:走路时身体会制造多巴胺,让你感到愉悦;同时,也会降低压力荷尔蒙可体松的浓度。快步走个10分钟,你的好心情可以延续2小时。有走路习惯的人,罹患忧郁症的机率也少了20%至30%。
- 延长寿命:能降低癌症风险,如降低20%乳癌罹患率,减少30%至50%的大肠癌。若每天快走25分钟,能帮助延长7年的寿命。
- 降低失智风险:每天走路20分钟就能降低阿兹海默症风险达20~35%。研究更观察到,长者一周走路3次,每次达40分钟,一年下来,脑部掌管认知记忆与情绪的海马回,容量甚至能增加2%。
- 提升免疫力:感冒季节来临时较不容易中奖。一项研究发现,每天规律走路20分钟、一周至少走5天的人,相较于一周只运动1天者,生病天数少了近50%。而就算生病,症状也较轻微、较快痊愈。
-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准身体健康的建议是每天要走10,000步,但根据Trusted Source的研究指出每天走4000至8000步的人可降低2/3癌症或心脏病的致死风险,他们补充,每天走超过12000步的人可将风险降低近90%。在另一项研究指出,平均9年每天走路最多的中年研究参与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3%,高血压则降低31%。
- 有效减重:每天走路可燃烧更多卡路里,并防止肌肉流失,这对银发族尤其重要。美国疾病管制局(CDC)就发现,胖子愈多的州,愈多人出门依赖开车,几乎不走路。规律的步行能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有助减少腹部脂肪囤积。
- 提升创意:觉得脑袋打结,找不到解决方案时,出去散个步吧!2014年一项研究显示,散步可以激发创造力。美国史丹佛大学研究证实,走路比成天坐着,在创意思考的成果上平均高出60%。
- 增加骨质成长: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持续15周之后就可以提升0.4个骨密度标准差,等于让自己的骨质回升了10%,因为走路的时候会刺激肌肉生成,加上持续给骨头重力刺激,自然能增加骨质成长。
快走是最安全又温和的有氧运动,但是在现代的社会里,忙碌的人总觉得很难拨出时间快走。其实,快走的机会无所不在,只看您如何运用了。首先应该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手,如果上班地点不远,即可选择步行,不仅可免塞车之苦,时间也较易自由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个人活动尽量以快走为交通工具,例如买菜、去银行、看朋友。
开始要做快走运动的人,必须立下明确的计划。为使效果提高,至少每周三次,每次45到60分钟。快走速度,是每分钟90~120步,换算下来大约是每小时5~6.5公里左右的步伐,可走到呼吸有点喘的程度。每天至少30分钟,大约3600步的快走。最重要的是,视个人情况而定,千万不要超过体力负荷程度。
此外,在走路时,建议要用「背脊头顶」站直。如果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延伸到最挺直的状态,可以双手交握后再往上伸直,让上半身维持这样的状态,手再缓缓放下。
当然, 有气喘、心脏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 快走时必须特别注意身体的状况, 一感觉有异样, 必须立刻停止。还有, 膝关节较弱者, 不宜快走。
运动环境要讲究
当然,我们在运动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良好且适当的环境。我们都知道,良好而新鲜的空气,对健康非常有帮助。我就常看到,有些人早上沿着马路慢跑,结果反而吸入更多废气。在错误的环境运动,身体反而不好。
这几年,运动风兴起,各式各样的健身房林立,有许多人为了避免吸入不洁的污气,而索性到健身房去运动了。特别是强调各种健身功能的俱乐部,许多人更是趋之若鹜。此时,我们便要探讨在密闭的健身房的环境会对身体造成的可能伤害。
若有机会可以从身边的朋友做个调查,经常在健身房运动的人,身体不一定好,那是因为待在密闭的冷气房里运动。运动后一流汗,毛细孔就会打开,此时因为在冷气房,马上就吹到冷气寒风,直接灌进身体,结果可能导致肺部受损,就是中医所说的「风邪入侵」。因此,若在健身房运动,在流汗时务必尽快擦干。若在空气流通、没有冷气的健身房运动就更好了。
流汗是福气
肝毒、肾毒、大肠毒都可透过排便排尿将毒素排出,但是肺毒就只能利用排汗的机会排出。不要以为不流汗,没什么大问题,其实,经常在冷气房这样的环境里,对健康其实只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早晚身体会出大问题。请记住,流汗不只是健康,更是福气! 因此我们在选择运动场所时,最好是户外空气新鲜,而且阳光充足,并且应尽量避免吸入不洁的污气。
当你觉得很累时,赶快去运动、走路或休息,不正常的细胞会回归正常。日本专家在实验室培养癌细胞,氧充足的情况下,癌细胞就活得不好;如果缺氧,癌细胞却发展得很好。如果我们自己把身体境搞到缺氧,正常细胞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只能变成癌细胞来适应环境;如果我们的身体内氧气充足,癌细胞是有可能会自我了断的。
※ 参考资料:
- 任璇,全球14亿人缺乏锻炼,人民健康网,2018-09-11,取自:http://health.people.cn/n1/2018/0911/c14739-30286312.html
- 80%香港人运动不足增患非传染病风险,东方日报,2019-07-22
- 有氧运动是由美国空军运动研究室医学博士库柏(Dr. Kenneth H Cooper)经多年的研究、探索而发展出来的一套运动方法。
- 杨心怡,4个征兆透露你的健走没效,康健杂志,2016-06-29
- 钟佩芳,轻快走路有助解忧,台湾新生报,2014-09-23,取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360705
- 谢懿安、杨心怡,走路带给你的12个美好改变,天下杂志,2017-09-03,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4747
- 王郁婷,每天走路 10大好处,世界日报,2019-11-10,取自:https://www.worldjournal.com/6592846/article
- 卢映慈,快走有5大好处,HEHO网,2019-10-27,取自:https://heho.com.tw/archives/58590
二、良好的情绪
「上帝看着是好的。」(创世记第1章第10,12,18,21,25节和合本)
「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世记第1章第31节和合本)
12月13日,再过7天,就是张同学20岁生日,但是他跳楼自杀了。在高中老师眼中,他聪明、人缘好、又爱搞笑。但以资优生成绩申请进入知名大学后,成绩不如预期,不擅处理挫折,同学关系又有些紧张。就这样,年轻的生命消失了!另一位大一心理辅导系的许同学,平日成绩表现优秀,人缘又好, 但自我要求高,又无法有效纾解压力,从9楼跳下,就这样走了。
负面情绪正弥漫
董氏基金会曾针对大台北地区, 近3000名12至17岁国、高中职青少年的忧郁状况作调查,结果发现,受访青少年中21.8%有忧郁情绪偏高的情况,已到达需要专业人士进一步做评估程度。
大学生的情况则更不乐观。根据「大学生主观生活压力与忧郁倾向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4的大学生忧郁情绪严重,需要专业协助。
社会大众呢?根据「台湾华人身心贝思特协会」调查,疑似广泛性焦虑症的有540万人,占20岁以上人口的31.7%,几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他们共同特质是具有三种以下症状,包括浮躁或不耐烦、容易疲累、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易激躁、肌肉紧张,以及难以入睡或睡不安宁,且持续半年以上而有慢性化倾向。外表光鲜亮丽,内心焦虑、忧郁,成为现代都会人最鲜明的影像(注1)。
现在一切都在变动中,都不确定,新的价值观还没建立,旧的已被摧毁。在这种状况下,让很多原本以为「努力就有希望」的人生观整个破灭,人们不晓得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付出愈多,可能摔得愈重。不少人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甚至罹患了忧郁症等疾病。
文明越进步,各种与身心有关的疾病似乎相对的也越多,各个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几乎都是天天客满。平均统计,各大医院的精神科门诊人数,每个月都要增加12%到15%。可见得现代人承受压力之大。
情绪牵动身心健康
德国医师R.C. Hamer是一位很有威望的癌症专科医师,1979年时他的儿子在义大利被暗杀之后,他与他的太太因陷入极度悲恸,而双双得了癌症。
但是,由于Dr. Hamer是位医学专家,了解情绪的波动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所以他决定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接受儿子已死的事实,不多时他的癌症竟然不药而愈,但是他的太太仍然无法调适,不久就因癌症而离开人世了。于是Dr. Hamer便开始着手研究「癌症与情绪」的关联性。
他研究1万个病人,发现这些癌症病患罹患癌症的原因中,情绪是很主要的关键。他们在发病前3个月,多数都曾经历过重大的生活事件(life events),导致强烈的情绪矛盾、惊吓或刺激,并且有说不出之苦,或说出没有人听。透过大脑断层扫瞄发现,这些反应均在脑部留下「伤痕」,然后相关部位的器官在一、二个月内就会出现癌症病变。也就是说,不同的精神刺激会引起不同的癌症,伤痕先在脑部出现,再在身体上出现。
例如,经常压抑情绪的人,尤其是负面情绪不表达的人,较容易得到乳癌。右边乳癌多半是一般人际关系紧张,而左边的乳癌则是导因于与子女的紧张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父母亲或是子女的乳癌在左边,那么我们就要检讨是不是彼此的关系紧张所造成的。直肠癌一般跟工作业务、责任权力范围的纠纷矛盾有关;经常有话不说闷在心里头的人,容易得到肺癌;肝则与不满、生气的情绪有关。骨癌大部分则是发生在没有自信心,对人生绝望的人身上。因此我认为饮食是形成癌症的远因,而情绪则是触发点。
中医说得好,易怒伤肝,大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伤肺,惊恐伤肾,所以尽量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大起大落。
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的问题如夫妻吵架、交通挤塞、姻亲误会、工作压力、同事冲突等,都足以形成精神压力。其实精神压力是一种保护机能,适量的压力使我们提高警觉,增加学习和工作效率。但过度强烈或持久性的精神压力,会令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压上升、肌肉收紧,因而导致失眠、颈梗肩酸、胃痛、头痛、情绪低落和焦躁等。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情况下,更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溃疡及高血压等。
我观察到在现实生活中,A型血型的人与O型血型的人结婚,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他们两人吵架,O型的人会很快的把情绪发泄出来,然后过了几分钟后,当他气消了,也忘了刚刚的争吵时,他可能会问A型的人说:「咦,你是为什么事不高兴呀?」哈!哈!这样你们就明白为什么A型的人容易得癌症,而O型的人则容易得肝病的原因了吧!
康复从调整情绪开始
很多人一听到医师宣布自己得了重病(如癌症)时,往往都会显现出一副无辜的模样,希望用切、割、毒、杀等外来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会没来由地产生吗?世上绝对没有这种「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
其实,身体发生了疾病,并不是细胞叛逆,违反了主人的命令,而是主人无知,拚命对细胞加压,却不知道早已超过细胞能够容忍的限度,于是,细胞只好应变。生病,不过是受不了委屈的细胞在喊救命的声音而已。
如果把观念调整一下,承认生病该由自己负责,对自己摧毁健康的行为心生悔意,而努力自我反省,并以感恩不尽和满心欢喜的心情去看待自己的改变。如有需要,再配合适当的医药治疗,那么,即使是病况已经相当严重,仍然有很大的痊愈的可能。而且,不只癌症,任何一种现代病即使治好了,不表示已经完全痊愈。若不调整观念、情绪、生活与饮食习惯,也都可能再得病。
开怀大笑
美国费尔利迪肯森大学(Fairleigh Dickson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谢弗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学生们在没有任何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大笑一分钟和微笑。之后,再测定学生们的情绪反应。结果发现,大笑能振奋精神,消除紧张。而微笑则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大笑还会刺激横膈膜和腹部肌肉,促进新陈代谢。有人说,当你吃喝大笑时,五脏六腑都被按摩了。
笑可以减少压力贺尔蒙。美国洛马林达大学(Loma Linda University)研究,指出笑使干扰素明显增加,刺激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因此变得更活跃。如果自认缺乏幽默感,可以多看喜剧片、好笑的漫画,紧张时想想其中的情节,学习乐观的面对眼前的状况。
乐善好施带来好心情
都说「为善最乐」,耶稣也说「施比受更有福」,还有一句老掉牙的格言,「助人为快乐之本」,是真的吗?
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曾刊载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报告。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心理学教授伊丽莎白邓恩(Elizabeth Dunn)的研究发现,钱要是花在别人身上,或用作社会公益,钱是可以买到快乐的。
邓恩教授的实验结果是,私人开支与幸福感无关,可是社会开销越大的人越感到幸福。所谓社会开销包括了买礼物送人和做慈善捐献等。简单地说,就是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较快乐。
2007年12月24日的洛杉矶时报 (LosAneles Times)也有另一篇类似的研究提及,当一个人把钱赠予陌生人或慈善机构时,其脑内「奖励区域」(rewards area)会忙碌起来,当他品尝甜点,在商场找到停车位或获得意外之财时,这个区域也会有反应。
研究还发现,乐善好施的人比那些不屑采购圣诞礼物的人,活得更健康更长寿。而且热衷于购买圣诞礼物的人,甚至可能比较不容易在这段期间生病。因为送礼提振了他们的情绪,强化了自尊。更重要的是,送礼能让人们彼此心存感恩,又有助于人们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决定了吗? 再买几本好书送亲友吧!你快乐,他幸福!
凡事谢恩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UCD)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博士和迈阿密大学的迈克尔•麦卡洛博士于2015年发表了一项感恩对身体影响的研究。1/3的受测者被要求每天记录下感恩的事,而另外1/3的受测者被要求写下烦恼的事,最后1/3的受测者则是平淡的纪录每天的生活。为期10周后,感恩小组一致表示自己的人生变得乐观积极,且与其他小组相比,他们去看医生的次数显得更低。更有其他报告指出,当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到感恩时,可以改善失眠、焦虑,以及沮丧的负面情绪。另外感恩之情能让心情好转,这对疲劳、炎症都有改善的效果,甚至可以预防心衰的疾病(注2)。
对生命中所遇见的人和事,都表达感谢之意。「感谢」之心一起,思绪自然朝向积极正面,避开了消极负面苦毒怨恨。
为什么要「凡事谢恩」?
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因此,人生中所遇到每件事都是好事,所遇之人皆为贵人,要引领我们登上生命的更高层次。
因为每一次的挫折、每一回痛苦的经验,都会带来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种子。感恩之心,让我们更容易寻出这粒种子,成就生命的目的。
凡事谢恩,使我们谦卑、积极、奋起、乐观、喜悦、迎向每一个挑战,创造生命的辉煌。
圣经上说:创伤驱除邪恶,痛苦的经验洗涤肺腑 (箴言20章30节)。苦难才能培育伟大。
记得,经常向神向人表达感激之情。
放松心情
长期不能放松的人,容易干扰家庭生活的亲密关系,因为坏情绪最容易在家人面前发作。据追踪观察,夫妻失和、亲子间的紧张关系,都与心情不能放松有关。不能放松的人,想法比较悲观,凡是放不下心,稍不如意就会烦心郁闷,严重的还会影响健康。
帮助放松的方法列举如下:规律运动、听古典音乐、深呼吸、画图、唱歌、度假、独处、洗澡或泡热水澡,以及与宠物相处等。
合谐的人际关系
人不能单独生活,需要家人、朋友互相扶持及鼓励。任何人都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候,但要记着乱发脾气只会令事情越弄越糟,令彼此关系更趋恶化;所以遇有问题,尝试向伴侣倾诉,或是与摰友讨论,均有助解决问题。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家瓦丁格(Robert Waldinger)于2003年时接手费时超过75年的大型研究,他是第四位负责人。12年后,他于2015年11月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是从1938年起比较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白种男性,定期评估他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和幸福度。
瓦丁格指出,跟不孤独的人相比,较孤立的人会比较不开心,进入中年后健康衰退较早,大脑功能退化较快,寿命也比较短,而良好、紧密的关系似乎能延缓部分老化迹象。他同时提到广告中那些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财富、名声、事业成功,其实不会带来健康或幸福。拥有美满人际关系的人,活得更快乐也更健康(注3)。
※ 参考资料:
- 林幸妃、谢明玲,健康新杀手—心身症,天下杂志473期,2011-05-31
- ROYAL HUANG、CHRISTY DENG,科学研究发现谢谢这2个字会改变大脑回路感恩能改善失眠焦虑,ELLE网,2020-02-28,取自:https://www.elle.com/tw/beauty/health/g31145677/thank-happy-beauty/
- 乐羽嘉,美满人际关系让你更健康,2016-03-03,天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