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何西阿书第4章第6节和合本)
「无知的人民,一定衰败。」 (何西阿书第4章14节)
在我每年数以百计的演讲当中,我经常碰到听众告诉我,我所说的致病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难怪他们会生病。以下我们就来探讨生病的可能原因并且自我检测,看看我们在未来是否有机会罹患这些疾病。
在教会或宗教团体里,大多的时候都是谈到「灵」的部分,偶尔谈谈「魂」,但「体」却极少,因此一个个属灵伟人的身体都不太好。
我在16岁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属灵领袖》,由于受益甚大,此后,我就经常反复读阅。内文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就是「上帝给了我们一匹马,让我们骑着这匹马去传福音,但是我们却杀了这匹马」。这匹马就是我们的身体,人生难怪如此辛苦。
圣经何西阿书第4章第6节记着上帝说「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我发现人生有许多的布性与悲哀,都是由于无知与疏忽造成的。一些错误的医学知识,深深地影响我们的认知,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特别是一些根深柢固的偏差观念,更制造出许多的不幸与悲哀。
何谓无知?
所谓无知就是该知道而不知道。让我们就从免疫力谈起吧!为什么现代人的营养越来越好,免疫力却越来越差呢?
经常听我在美国执业的朋友告诉我说:「你们华人很奇怪,为什么每次都要指挥医生?」我问:「此话怎讲?」他们就说:「这些人带着小朋友来看病,我检查后告诉他们,小朋友的病况不严重,只是小感冒,只要多喝水、多休息,自然就会痊愈了。他们却说你不是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吗?,起码给小孩打打针、吃个药,要不然是不是打个点滴呢?」
我们都知道,免疫系统是上帝给人类最好的「国防部队」,但是我们如果经常打不必要的针、吃不必要的药或是打不必要的点滴,就会伤害我们的免疫系统,也是给敌人提供侵犯我们健康最好的机会。我想这是国人长期错误的医学观念所造成的 (注1) 。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我们都知道以前家境不好的人在吃饭的时候,最常在米饭里加进一些猪油拌匀,这样吃起来又香又不容易觉得饿,吃得饱就好干活儿。其实,油脂不容易被身体消化,所以长时间也不觉得饿。但长久这样下去,除了胃的负担很重之外,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40%,多吃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还是少吃为妙。
B型肝炎带原者 200万人不自知
2002年3月的报导指出,肝病防治基金会自1990年起至今,随机调查了台湾地区25,390位B肝带原者与非带原者,结果发现竟有2/3的人,不知已患有B型肝炎。计全台约有300万名B型肝炎带原者。依据美国华盛顿大学流行病教授毕斯理(Dr. Beasley)的研究显示,B肝带原者罹患肝癌的比例是非带原者的100倍。你能不小心吗?
90%的人不知已得肾病
国家卫生研究院政策研发中心副研究员许志成分析2001年「国民健康访问调查」和2002年「国民健康局三高调查」资料,发现台湾地区20岁以上民众罹患第三到第五期慢性肾脏病比例为6.9%,也就是有约150万人,而其中有90%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罹患了慢性肾病。即使末后一旦发现,多半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不可不慎!
台湾的洗肾率世界第一,年年还增加8000到9000人,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观念,误以为一旦洗肾,就要终生洗肾。平时我们也很少听医生或媒体纠正这个观念。总算有个好医生开口了,卫生署立新竹医院肾脏科杨忠炜医师要导正这个观念。他说:「以脑中风为例,中风后行动不便,甚至卧床,但也有很多人经过治疗和复健后行动自如。洗肾也是如此,如果可以找到加重因子,进而加以排除,就有机会停止洗肾,甚至完全康复。」(注2)
杨桃富含柠檬酸、苹果酸、膳食纤维、维他命B1、B2、C以及醣类。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杨桃能够消食解酒、清热解毒、生津、利尿,中医经常用杨桃来治疗风热型咳嗽、烦渴、口糜牙痛、石淋(尿路结石)和诸淋(小便困难)等病症,真是物美价廉的好食物。但是,对于慢性肾炎或洗肾病友来说,可就大事不妙了。肾功能不全者吃下杨桃,轻者只是引起身体不适(如呕吐、眩晕等),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你会忽略的电磁波
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以4年的时间对35,000名罹患癌症的儿童进行调查,报告结论中建议,住家和输电的高压线之间,应保持至少100公尺的安全距离,否则将会使15岁以下儿童罹患写涯的风险增加一倍,而成年人也可能罹患癌症,怀孕妇女则可能会流产,你可知否?
凡是有电能的物质都会释放电磁波,在电器化的现代社会中,从办公室到住家,从电视、电脑、行动电话、电灯到各种家电,几乎到处都是电磁波的发射源。电磁波的伤害是有累积作用的,一旦入侵人体,会持续地潜藏在组织里,等待诱发癌症发病的时机到来,一并将累积已久的毒素爆发出来。
喝牛奶能预防骨质疏松症?
全世界乳制品消耗量最大的地区—美国、瑞典、英国、芬兰等,它们也是全世界罹患骨质疏松症最多的国家。美国妇女从在娘胎里就喝牛奶,为什么喝到最后,3个妇女有2个骨质疏松症?而中国大陆农村和非洲国家的妇女,一生多生多育孩子,从未喝过牛奶,也没有骨质疏松症,为什么呢?
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颠峰之作「中国健康调查报告」(The China Study),是由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花费20年,考察了中国农村中大量的疾病与饮食及生活方式因素之间的关系,一共得到8000多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性相关,另外还引用了超过750条的科学文献来相互印证。
其研究结论令人震惊──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着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失智症等的患病机率。而更令人震撼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
重视健康的您,是否应对这份旷世研究报告有多一些了解呢?
维他命服用过量,毛病更多
近年来,大众被许多的食品及维他命丸所包围,美国人花在维他命丸的费用超过30亿美元,约有40%的美国人每天会吃上一颗维他命丸。根据卫生署1998年的统计,国内一年的维他命市场高达70亿,还不包括其它保健品。我们真的需要这些维他命丸吗?
有些人认为,合成的维他命可以取代完整食品,并提供给身体丰富的营养。事实上,经过合成的维他命并不能,也不应当被用来取代完整的食物。单一或合成的维他命,已没有天然维他命原本与其他营养素的相互协同作用,无法产生与天然食物所含维他命一样的功效,这种单一维他命不协调性经常被大家忽略。人们天真的以为,大量服用各种合成维他命补充品必然会有益健康,然而研究结果并非如此。
英国健康部门研究结果指出,如果过量摄取维他命对身体是有害的。该委员会发表的「食物、消费品和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毒性」报告,特别关注维他命B6的过量服用;人们经常为了治疗经前紧张、过敏、痤疮、机能过度亢进、忧郁症而大量服用维他命B6,但是,大于50毫克的维他命B6就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副作用,其症状包括手脚发麻及肌肉无力。
如果过量食用维他命D丸,人体就会因此吸收过量的钙,进而导致血钙高和软组织钙化,对肾脏及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其他还有食欲降低、恶心及倦怠等。
维他命E过量会造成腹泻、视觉模糊、晕眩,若每天服用超过800单位,容易出现出血和性功能障碍。
维他命A过量会导致牙龈出血、腹泻、晕眩、皮肤干裂、关节疼痛、频尿、孕妇胎儿发展受损,严重中毒可能致死。
维他命可能危害健康
每逢出国,国人最喜欢买回国送人自用两相宜的就是维他命,请看以下的报告。
根据2005年3月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所刊载的一份加拿大麦克玛斯特(McMaster University)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指出,服用维他命E的人因为心脏病而住院的反而比未服用者多40% (注3) 。
2006年10月份的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也刊载了一份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十六项临床试验结果所做的分析。结果发现,服用抗氧化剂,如维他命C、E等,并无助于减缓动脉血栓的形成。这项研究再度证明维他命补充剂无法预防心脏疾病、中风,或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副教授古亚勒说:「依赖维他命预防心血管疾病是浪费钱。而且最糟的是,还可能危害自己的健康。」
补钙未必防骨松,却增肾结石与死亡风险
补钙的情形又是如何呢?
美国纽泽西医学院历时7年,耗资1800万美元,追踪调查3.6万年龄在50岁到79岁的妇女,是历年来对于中老年人妇女补充钙质和维他命D所做的最大规模研究。他们将受访妇女分为两组,一组人每天服用1000毫克的钙及400单位的维他命D,另一组则服用安慰剂。结果两组妇女的骨胳健康情形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多摄取钙只会让髋骨的骨质密度增加1%。
但是,追踪调查中反而发现,固定摄取钙及维他命D的妇女,罹患肾结石的比例提高了17% (注4) 。
2013年2月,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the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建议,绝经女性不要服用补钙剂和维生素D。在回顾了135项研究后,工作组称:几乎没有证据证明这类补充剂能预防健康女性发生骨折(注5)。
大部分人吃维他命丸的态度,是多吃总比少吃好,这是不对的。虽然维他命丸在特殊状况下可能有用,但一般人并不需要它。我们需要的应是从平日饮食中摄取天然来源的维生素,才是最安全有效、且最易被人体吸收的方法。
瑞典研究者追踪了61433名生于1914年至1948年的女性,追踪时间平均达19年。研究者发现,相比每天服用600到1000毫克钙剂的女性,每天服用达到或超过1400毫克钙剂的女性因心脏病而死亡的风险多了一倍多。而服用高剂量钙的女性,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高了49%,因其他各种原因病死的风险高了40%。本研究2013年2月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络版(注6)。
过度依赖医生
因疏忽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也屡见不鲜。根据2000年时美国「医学研究机构」(Institute of Medicine, 简称IOM)提出《To Err Is Human》(犯错是人性)的调查报告,指出在美国每年约有4万4千~9万8千人因可避免的医疗错误而丧命。
近10万人的死亡,约相当于每3天就有2架搭载400人的波音747客机,失事坠毁,全机罹难。即使连最保守的估计4万4千人,都比美国的第8大死因还高,亦即比因车祸、乳癌、爱滋病而死的人数还多。在医疗伤害中,有一半以上(58%)的比例,肇因于医生可避免的错误,其他42%的伤害,才是不可避免的,如一定比例的并发症、感染等(注7)。
台湾呢?学界推算在台湾因医疗伤害所导致的死亡件数可能有2,911人,至多有6,281人死于医疗错误;如以澳洲不同的定义来推估,死亡人数更高达8,927人。
这样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如以最低的推估值2,911人来看,已达当年10大死因的第9位,超过因高血压疾病及自杀死亡的人数(注7)。
走进医院,期待医疗人员能治好你的病,没想到病没治好,还可能使病情更加重甚至赔上性命,你能想象得到吗?
2002年4月,在新竹市就发生麻醉护士误将止血剂当麻醉药打入待产孕妇之腰椎,造成一尸两命。此外从切除子宫肌瘤反赔上一颗肾脏,到健康检查做大肠镜却穿破肠子等件件纠纷,使得医师和病人的关系对立,任谁也成不了赢家。
医疗疏失无奇不有
在国内外医疗界护士打错针、药师给错药、医师看错诊似乎时有所闻。
某妇幼医院护士误将肌肉松弛剂(Atracrium)当作B型肝炎疫苗,施打在7名新生儿体内,造成1名婴儿死亡,另6名再加护病房急救。原本被认为是最简单的婴儿疫苗注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令人遗憾的后果?
更乌龙的莫过于将青光眼药给成治疗香港脚的足癣药膏。原来是眼科医师开药时,错将药品的电脑代码输入错误,原本代码应该是「EBEX」,结果误打成「EBET」,一字之差导致眼科用药便成皮肤科用药,更惨的是,药局的药师也没有校对出错误。看来消费者得自求多福了。
当然,你可能最不接受的是医师竟然将你误诊了,而且将你健康的器官一刀割掉了。据媒体报导,美国一名35岁的妇女被医师诊断出罹患乳癌,进行两次乳房切除手术后,才发现是医师误诊,她根本没有罹患乳癌,原因是医检师把检体的标签贴错了。问题是已接不回她原有的健康乳房了。
日本一名49岁的男子因腹部疼痛,前往医院就医。检查发现他肚子里有个8公分大的肿瘤,于是医师替他进行手术切除,但是开刀后才发现竟然是条毛巾。原来是二十五年前他在另一家医院因溃疡而接受手术时,当时的医生把这块布遗留在他的体内。天哪!
美国世界日报也曾报导一名60多岁的长者罹患慢性肺炎,病理检查师将他的病理切片与另外两名怀疑是肺癌患者的病历弄错,样本贴错了名字,结果医师将他的右肺1/3切除,够乌龙了吧?
这样的事情,台湾也发生过。本身是整形名医的曹赐斌,因摄护腺问题到医院体检,报告出炉,他罹患了摄护腺癌,他决定前往美国开刀。没想到手术之后,美国医院却告诉他,切除下来的摄护腺根本没有癌细胞。回国后深究之下才知,原来是医护人员贴错标签,使他的小病变成大病。
盲肠炎,连卵巢一起割
此外,一名刚产子四周的林姓女子仅患良性的泌乳管腺瘤,却被误诊为乳癌而切除了左乳。此例是非癌症被诊断为癌症,但也有胃癌误诊为胃溃疡的 (注6)。还有明明是肝炎而误诊为红斑性狼疮,竟吃错的十年药才发现 (注7)。更惨的是,将心肌梗塞误诊为气喘病,病患在服用口服气喘药和喷剂后心跳加速,当晚死亡 (注8)。
可能最荒缪莫过于「病理报告没出来,医师让他先开刀」、「肺部阴影4公分,报告却写正常」(注9)。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位未婚女子因急性盲肠炎开刀,医师却擅自做主,连卵巢一起切除。该医师认为该女有「巧克力囊肿」,时间紧迫,一并处理,但事后却证实,这名医师切除的是一个没有囊肿的卵巢。
在结束这段文字之时,我的耳边忽然响起了和信医院赖其万医师给台湾医师们的沉重呼吁:「不给不该给的药,不做不该做的检查,不开不该开的刀,仔细地向病人和家属探问病史,用心地做理学检查,亲切地照顾病人。」(注10)多么有君子气节的医生啊!
医学界营养摄取的错误观念
长久以来,美国政府建议脂肪摄取量占总热量的20%至35%之间。实际上美国人现状是,脂肪的摄取量占总饮食热量的40%以上。一般认为,这是导致日后心脏病及癌症的主要原因。
到了1996年,美国的医学界与营养学界重新公布国民饮食建议表,推翻了长久以来错误的饮食建议。过去所建议的饮食是以鱼、肉、蛋、奶为主,蔬、果、榖类为辅。结果造成美国40年以来,每2个人就有1个人有心脏病,每3个人就有1个人有癌症,3个妇女有2个患有骨质疏松问题,每20个人就有1个人患有糖尿病。所以在美国,2个人在打招呼的时候,不是问:「你好吗?」而是问:「你有心脏病吗?」因为你没有,他一定有。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都知道高脂肪食物对健康危害甚大,脂肪摄取量也逐年在降低了,但问题还是没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其实真正问题的根源是高动物蛋白。「必须摄取高蛋白食物」是医学界雷打不动的基本信念,这些信念到底有没有问题?
被誉为「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的柯林坎贝尔博士,历时27年,进行了生化研究史上最广泛的一次关于人类饮食、生活型态和疾病的研究。(注11)
这项研究特别值得关注之处在于:「许多饮食和疾病的关联都有一项共通发现:吃最多动物性食物的人,最容易罹患慢性病,而且就算只摄取少部分的动物性食物,也会有负面效果出现。」
在酪农家庭成长的柯林坎贝尔博士,原本在研究人们心目中的两样超级毒物──戴奥辛与黄曲毒素;之后他耗费十年的时间参与一项在菲律宾进行的计画,在当地设立了110所营养自助教育中心,以帮助营养不良的孩童可以摄取到最多的蛋白质(当然,他那时深信补充足够的动物性蛋白质是最好的方式)。
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摄取最多蛋白质的孩童,最容易罹患肝癌!而且这些孩童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孩。这项讯息和坎贝尔博士的常识完全背道而驰,在他下定决心钻研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在癌症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后,他非常审慎地拟定假设,讲究精确的研究方法,且保守地解释研究结果。
于是,他终究推翻了自己早期的研究,肝癌的罪魁祸首不再是黄曲毒素;也推翻了自己视为理所当然的饮食方式,高动物蛋白饮食不再营养。因为,「低蛋白饮食能够抑制由黄曲毒素所造成的癌症,不论这种致癌物质使用在动物身上的比例有多高!」
坎贝尔博士经由审慎的假设、精确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到的保守结论是:「最理想的动物性食品摄取量是零。」如果你想远离所有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慢性病,诸如心脏病、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免疫疾病、骨头和肾脏病、失智症等,最好就把这句话当成你饮食原则的第一条。
因此,让我们生病的原因,多数是源于错误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所以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知识,好像我们具备属灵的知识一样,可以对我们形成保护的作用。否则,由于无知与疏忽,所造成的伤痛与灾祸,经常是难以弥补的。
疏忽所引发的不幸
2002年2月震撼各界的消息,交通大学春节期间纷传教授英年早逝,分别是教务长、电子工程系教授沈文仁2月19日因肺癌过世,电信工程系教授张柏荣2月4日猝逝,机械工程系副教授金甘平2月8日突然昏迷过世。
沈文仁教务长因肺癌末期,走完他52年的人生;张柏荣教授因经年累月对学术研究废寝忘食,近来颈部疼痛不以为意,得年45岁;金甘平副教授则是任谁也料不到,以他42岁青壮之年,因一场感冒,昏迷3天后过世。
据其亲友表示,他们对于工作都像拚命三郎,没日没夜投入学术研究,精神紧绷达到顶点。他们都是由于过度劳累和压力大,而导致免疫力和内分泌失调,加上对健康严重的疏忽,以致使他们投入再多的研究,也要因此而划上句号,只剩各界的不胜唏嘘。
感冒间接导致尿毒症
我们都知道,脑神经外科医生在进行脑部手术时,往往是在极度压力、紧张及集中精神去进行手术,因此身体常常需要承受相当大的负荷。
国内某大医院从国外聘请一位知名度高且优秀的脑神经外科医生。他就是因为在一次的感冒中,由于疏忽没注意,以致感冒一个礼拜没好,两个礼拜没好,一直到第三个礼拜不仅还没好,而且还越来越严重。结果有一天早上下不了床,而紧急送到医院。当然这次他在医院不是医师,而是病人。
经检查后发现,他因为重感冒导致肾丝球肾炎,肾丝球肾炎导致尿毒症,现在一个礼拜洗肾三天。他当时才40岁而已。他必须花一个礼拜三次,每次四到五小时的时间去洗肾,以致他有许多事都不能做了。
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免疫出问题,以致让小小的感冒导致这么大的疾病,可见免疫系统对我们的重要。这就是由于疏忽导致一生都难以弥补的遗憾。特别强调,如果感冒连续超过三个礼拜,一直都没好,那就要注意可能是免疫系统出问题了。
肝功能指数正常,却罹患肝癌
另外,很重视身体健康状况,定期安排健康检查,这是非常值得赞许的;不过,也不能太过相信健康检查的结果。很多人误以为健康检查正常,就是拿到健康保单,但还是有很多健康检查没问题的人,在无预警下,突然生重病或骤然离开人世。以心脏病为例,相关症状有上百种,如心律不整、缺氧等问题,就是普通心电图也查不出来的。健康检查通常只做普通心电图,如果做运动心电图,就必须有医师在旁,成本相当高。这也导致一般健康检查,查看不出潜藏心脏病。
在1999年2月23日,中时晚报第4版所刊登的今日焦点林妏纯记者的报导,报导的篇幅几乎占了整版的版面。大标题是:「他肝功能指数正常,却罹患肝癌」。原因是某大医院一位37岁的主治医师,所测肝功能指数(GOT、GPT)一切正常,其实他已患肝癌,当时他的肝肿瘤大约10公分大,而且肝脏已被撑破。
病人接受的肝功能检查,是肝脏检查项目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一种检查,所以临床上有太多太多人都迷信肝功能指数,以为指数正常就一切OK。这样的误解,连许多专业医师都会犯。
其实,肝癌在早期,肝指数不会高,因为肝肿瘤在生长的时候,只有在肝脏周围被肝肿瘤压迫侵犯的肝细胞才会坏死。因此,GOT、GPT指数仍可能是正常的,即使会升高,指数也不会太高。由于缺乏这些相关知识,一桩桩丧失先机的悲剧,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5月健检正常,8月发现肿瘤
一名32岁的女性在一年的5月份,到某教学医院做健康检查,检验结果一切正常。但该女性于同年8月初开始觉得不舒适,于是再次回到医院检查,却赫然发现在她的肺部出现15公分的恶性肿瘤。
当年媒体曾大幅报导此事,各界哗然,为什么才三个月结果会差那么多?经医生指出,该名女子5月份所照的X光,确实没看到肿瘤,或者是因肿瘤非常小以致于X光无法显现。原因是,通常1公分以下的肿瘤,很多时候是检查不出来的。
一名47岁的妇女,三年来每年都定期做子宫颈抹片检查,月经也一向正常,但原本6月初应来的月经却没来。6月10日突然来了很大的量且有血块,经血量是平常的好几倍,一连来了10天。她直觉不对劲,赶紧到医院检查。
令人惊讶的检查结果居然是罹患子宫颈癌第二期,肿瘤已有4、5公分大。问题是,她5月才接获子宫颈抹片检查正常的通知单,7月却被检查出得了至少已存在两三年以上的子宫颈癌。怎么会这样?更夸张的是,另一名33岁已婚女子,连续5年做子宫颈抹片检查,再做第6次抹片竟然发现罹患了子宫颈病变,而这个接近一期癌症的病变,在6年前已经存在。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昏倒啊!记住,医疗有极限,仪器非万能。
感冒误诊为气喘
根据英国BBC Health在2000年报导中的调查显示,特别是发生在年轻医师身上,的确会发生一些误诊或错误,比较常见的是:程序上的错误(40%)、误诊(29%)、开错药或剂量错误(27%)、手术中的错失(4%)。大部分的受访医师都承认,发生的通常不是太严重的错误,但是当他们太劳累时,发生错误的机会就大增。
有些病患由于是干咳型的感冒,至医院求诊,被误诊为气喘,进而开给气喘的药物,反而让病患越咳越厉害。由于秋冬是气喘好发的季节,加上某些症状与气喘相似,因此被误以为是气喘病,让病患平白无故的加重病情。
洗肾病人近半是因糖尿病并发症
根据2019年公布的台湾糖尿病年鉴,现在20岁以下有第2型糖尿病的人,比10年前增加超过40%。
2018台湾肾病年报统计分析中发现,洗肾病人中有46.1%是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以前肾脏病主要是因为慢性肾丝球炎引起的,但现在有将近50%的比例是因为糖尿病,尤其是4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由于糖尿病所造成洗肾的比例正持续增加中。
含糖饮料中手摇饮最危险
一篇国内研究显示,每天喝超过500cc以上的全糖含糖饮料的青少年,BMI值高于25的机率是没有摄取含糖饮料者的4.9倍。而根据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指出,过去18年来,青少年摄取含糖饮料的比例大幅成长75%。天天将含糖饮料当水喝,对于尿酸、体重和血压影响都很大,这些正是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在年轻的时候可能只会觉得自己胖,但到了30岁、40岁,就是洗肾患者的候选人,」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志成强调,含糖饮料中手摇饮是最危险的,因为相较罐装饮料,手摇饮中多添加玉米果糖,容易造成尿酸升高,引发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的共病症,也加速慢性肾脏病变的病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含糖饮料也可能造成血中尿酸值大幅提高超过1倍,就算平时不吃海鲜、不喝酒,也会因为过量摄取含糖饮料,而导致尿酸值升高。研究显示,每天喝1、2份高果糖糖浆饮料,比1个月喝不到1次的人,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机率增加85%。因此,若想远离洗肾人生,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关键(注14)。
生病看医生,健康靠自己
医生学的是医学,他们的专长都在治病,而不是保健。因此医生多半不擅长指导病人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所以我们自然也就忽略了饮食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时至今日,号称医学发达的美国,其医学院的教育均不甚注重营养学与免疫学的课程,殊为可惜。
我常告诉周围的朋友,「生病看医生,健康靠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让人生病,健康源自于健康的习惯。生病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健康也要从全方位来进行。全书后续将为你详述生存的五大危机与健康的八大要素。
※ 参考资料
- 有关误用点滴之害,请参考拙著「健康的七条路径」,台北世茂,2007。
- 季从茂,洗肾不是世界末日,NOWNEWS,2008-05-22。
- 朱小明,高剂量维他命E诱发心脏病,联合报,2005-03-17
- 徐翔,钙维他命D防骨松效果低增加肾结石率,星岛环球网,2007-03-03
- Jane E. Brody, 2013/7/12. Thinking Twice About Calcium Supplements. From: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30712/c12calcium/zh-hant/dual/
- Nicholas Bakalar. 2013/3/2. Dangers of Too Much Calcium. From: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30302/c02calcium/zh-hant/dual/
- 黄惠铃,别让医院杀了你,康健杂志,2001-10-01
- 白锡铿,胃癌误为溃疡医师被诉,联合报,2003-04-21
- 黄文良,离谱误诊妇女吃错十年药,民视新闻,2006-12-01
- 刘峻谷,心肌梗塞误诊气喘致死,联合报,2002-12-24
- 陈惠惠,许俊彬,病理报告没出来医师让他先开刀,联合报,2004-08-21
- 赖其万,医疗乌托邦,自由时报,2003-02-19
- T. Colin Campbell and Thomas M. Campbell II The China Study: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utrition Ever Conducted and the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Diet,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Health. 2004 Susan Schulman Literary Agency, New York, NY
- 叶懿德,饮料当水喝恐提早迈入洗肾人生,康健杂志,2019-10-18